


智慧醫療
作者:辰訊 發布日期:2023-08-30
智慧醫療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遠程醫療和自助醫療,有效緩解了醫療資源緊缺的挑戰;促進醫療信息和資源的互通共享,顯著提升了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助力我國醫療服務的現代化進程,提升了醫療服務的質量水平。在國家政策的積極推動下,智慧醫療平臺建設蓬勃發展,我國智慧醫療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果。
1 智慧醫療概念
智慧醫療可表述為利用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在醫藥衛生領域的深入應用和實踐,實現患者與醫護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漸從疾病治療走向健康預防,從傳統醫學到數字醫學再到信息醫學的轉變,更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預防性、個性化的醫療需求。智慧醫療由3部分組成,分別為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系統以及家庭健康系統。見圖1。
2 智慧醫療的作用
智慧醫療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系統、以及家庭健康系統
智慧醫院系統能夠實現遠程探視、遠程會診等功能,可以有效避免探訪者與病患的直接接觸,杜絕疾病蔓延,同時縮短恢復進程,真正做到實現優勢醫療資源共享和跨地域優化配置的想法。醫院借助遠程超聲解決方案,可以打通智慧醫療的“最后一公里”,讓三甲醫院般的服務送到家門口。
區域衛生系統,包括旨在運用尖端的科學和計算機技術,幫助醫療單位以及其它有關組織開展疾病危險度的評價,制定出以個人為基礎的危險因素干預計劃,達到減少醫療費用支出的效果。
家庭健康系統是最貼近市民的健康保障,包括針對行動不便無法送往醫院進行救治病患的視訊醫療,對慢性病以及老幼病患遠程的照護等,以及對智障、殘疾、傳染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監測,此外還包括自動提示用藥時間、服用禁忌、剩余藥量等的智能服藥系統。
3 我國智慧醫療建設現狀
3.1醫院信息系統逐步完善
一是流程更便捷。目前大部分醫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了醫療“一卡通”,為患者提供預約掛號、候診提醒、院內導航、在線繳費、在線查閱打印報告、在線健康教育、自助打印清單等服務,為患者節省了大量時間。
2017年底,我國所有省份和統籌地區全部接入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并聯網運行,同時異地醫保患者被納入就醫地統一管理。分級診療政策下,遠程醫療會診、遠程醫學教育逐漸普及。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嚴重趨勢下,養老成為醫改的重點和難點,遠程醫療系統進入家庭智慧養老體系。二是服務更高效。為實現醫療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我國絕大部分三甲醫院已建立醫院信息管理系統,縣級公立醫院基本建立醫院信息管理系統,部分發達鄉鎮醫院也擁有了醫院信息管理系統。
醫療機構通過應用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移動醫療APP等方式,方便患者就醫。移動查房、移動醫囑、移動護理設備、智能化動態無線監控設備、醫學影像識別、疾病輔助診斷、基因測序、智慧門診、智慧藥房等應用,減少了醫療服務的空間限制,極大提升了服務效率。據統計,
上海已經基本完成了區、縣醫療信息的聯網,大醫院已建立臨床信息化數字系統。三是形成了新的診療模式。有些醫院還開通了互聯網醫院,實現患者網上問診,做到小病不出門。
2017年8月,安徽省立醫院和某公司合作建成的智慧醫院,投放了導醫機器人“曉醫”。醫生利用醫院微官網、手機APP、遠程教學等為患者提供從醫院到社區家庭的連續追蹤服務。
3.2公共衛生逐步信息化
我國公共衛生信息化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法定傳染病報告系統的建立是公共衛生信息化的開端。
隨后公共衛生工作信息化經歷了3個階段的跨越式發展。第一階段,2003年SARS疫情以后,我國開始建立和全面使用基于互聯網的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
第二階段,2009年以來,為落實新醫改衛生信息化總體發展規劃,實現了以疾病預防控制自我業務管理擴展為主到以全民健康保障服務為核心的轉變,進一步整合和擴展了信息服務對象,同時加強了衛生監督信息系統的建設。
第三階段,促進電子病歷和電子健康檔案應用。目前,上海、浙江、云南等省進行了區域衛生信息化試點工作;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已經實現電子病歷共享;北京、重慶等地建立了可共享的電子健康信息檔案庫。
面對我國大部分婦幼保健信息系統還存在“數據孤島”和“業務孤島”問題,北京市在原有的婦幼保健信息系統基礎上進行了機構擴展、數據整合和標準制定,實現了業務互聯互通、數據整合、共享與挖掘、業務智能提醒等目標,完成了北京市婦幼保健網絡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通過公共衛生信息化使公共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及時干預人群的健康問題,整體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3.3慢病管理智能化
市場對慢性病管理平臺研發熱情高漲。人口老齡化、慢性病等問題已成為醫療健康管理的重點,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對醫療資源消耗巨大。
智慧醫療的發展,提出專病專治的醫療方案。有學者基于移動技術構建家庭醫生慢病管理系統,有助于解決到醫院就醫時間較長的問題,對我國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活、各類慢病管理有重要意義
2015年是風口期,移動醫療APP數量達到2000多款,其中糖尿病管理類APP有700多款,約占30%。APP主要為患者提供監測、提醒、教育和預約等服務;便攜式醫療設備和可穿戴設備能夠實時采集患者居家的血糖、血壓、心電等數據,并同步到智能平臺中,平臺通過對數據進行全面分析,從而為患者提供個性化健康指導,同時可以進行數據的預測研究,使慢病可防可控成為可能。